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砥砺辉煌十年,强国复兴有我 > 图文作品

26年星路历程 与北斗同行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7日 编辑:新闻中心

  十所从上世纪80年代北斗设想提出之时就参与其中,在八十年代末期便完成了北斗一号工程天地系统演示验证任务;在北斗二号卫中,十所首次将扩频技术引入航天测控领域,为北斗二号编织了一张扩频测控的网;在北斗三号中,十所下属的天奥电子研制的星载铷钟物理系统为北斗三号“心脏”装上了强劲的源动力。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十所紧跟北斗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助力北斗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从中国北斗发展成为世界北斗,十所人奋斗的足迹和身影也伴随着北斗问苍穹的艰辛历程而成为记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自主创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现年84岁的谢澍霖是十所第一批全程参与北斗一号工程的老专家,他全程参加了北斗导航用户机的研制。数十载问天路上,谢澍霖和他所在的团队始终以冲锋的姿态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2000年末,北斗一号的两颗卫星分别发射升空,北斗一号进入了系统联调和推广应用阶段,我国卫星导航从无到有,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当时很多行业都对我们自己的卫星寄予厚望。但在研讨会上有代表提出来北斗发射成功固然可喜,但定位数据不实时、信号不隐蔽、定位频度受限使得急需卫星导航的各种飞行器却用不了北斗导航,这让在场的人倍感压力。

  谢澍霖和团队在会后就立马与一些专家商谈,看能否通过协作找到克服这三个缺陷的方法,但在场的所有专家都说不可能实现。回到所里后,研发团队从北斗一号定位的实际测量元素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提出了利用铷钟实现由用户机自主解算的想法。在没有先例可参考,没有实验可依据的情况下,大家克服了人力和技术的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一部可以接收卫星信号并解算自己位置的连续导航用户机,让卫星导航成为可能。

  攻坚克难·用坚持、坚守、坚韧赢得胜利

  蒋宇志是十所从事北斗卫星导航与航天测控总体研究的研究员,先后参加了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的论证设计与工程建设。作为北斗地面建站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十所承建了一代标校机、参考站,二代二类监测站等任务。

  说起北斗,蒋宇志最难忘怀的正是十所建设北斗监测站的艰苦历程。2007年,十所接到前往南沙建设北斗监测站的任务,那是第一个部署在南沙的卫星导航站,也是部署在我国领土最南端的监测站,意义非凡。在当时,南沙还未建市,建站条件异常艰苦。一是淡水资源匮乏,主要依靠雨水净化后才得以保障,而当时炎热曝晒是常态,每人每天提供极少的淡水;后勤保障困难,全靠补给船只几个月停靠一次进行保障,蔬菜全部依靠储藏的土豆和大白菜;没有住宿条件,大家就睡在机房,机柜包装箱的木板就是我们的床。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依靠十所外场员工的坚持、坚守、坚韧,我们最终圆满完成了建站任务。

  追求卓越·靶场归零一丝不苟

  今年40岁的杜润昌博士在2012年开始与北斗结缘,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他现就职于天奥电子,从事星载铷钟物理系统的相关研究。在他看来,星载原子钟就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而他所从事的星载铷钟物理系统研究,就是为星载原子钟提供核心部件,通过提供稳定的跃迁频率,成为晶振精确输出频率的源头,成为“北斗心脏”的源动力。

  但没有哪一项研制是容易的,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靶场归零,让他和项目组所有成员至今难忘。2017年6月9日20点28分,每个人都清楚地记得这个时间,当时正在整机联试的热备份星载铷钟整机失锁,现场技术人员通过遥控数据分析,故障定位于星载铷钟物理系统点灯异常,导致整机失锁。半小时后,项目技术负责人接到西南分院人员通知铷钟靶场故障并归零通知,要知道靶场归零对技术团队而言是天大的事。团队当晚就组织电路设计师、工艺人员、产保人员以及生产装配人员,赶着零点的飞机前往西安。经过大家连续6天的奋战,最终完成了航天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标准。经历了这次靶场归零,杜润昌和他所在的团队都意识到航天产品的可靠性是多么重要。

  二十六年星路历程,

  五十五颗卫星发射升空,

  一代又一代北斗人的奋斗与努力。

  与北斗同行,一批又一批天奥人用不同时期的行动践行着“将北斗系统建设到全球去”的庄严承诺,传承着“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用担当作为铸就大国重器。

(来源:人民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