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拓路前行领跑未来 > 媒体关注




提供通用航空和机场协同决策解决方案 28所空管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新技术助推空管效率提升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巨大的通用航空需求。与此同时,航班量与空中、地面资源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民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依托中国电科28所建立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促进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支撑我国军民航建设和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工作,是国家空管领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空管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通航与机场协同决策技术作为重点孵化项目,一系列技术孵化成果陆续运用,成为提高低空飞行及机场运行安全、提升航班正常性和机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用航空:提供闭环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通用航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通航企业数量多、飞行数量多,作业区范围广、机场建设热度高、通用飞行需求量大、民用无人机热度高。对此,中国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总结指出,通用航空“大势向好、路径曲折、热度上升、飞得不多”,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低空空域存在的通用航空及无人机的快速发展,给军民航飞行安全带来的诸如:低空目标“看不见、管不住”、“黑飞”频发等诸多问题,28所与空管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在空管领域和军事指挥领域积淀40多年的技术与产品积累,基于光电探测、目标识别、空域规划、冲突调配、低空话音组网、干扰反制等军民融合技术,构建了看得见、辨得明、管得准、控的住的闭环管理体系,能够与军民航空管系统、公安系统等实现无缝接入及按需服务,并能为军民航及公安的监管部门、通航和无人机用户提供从设备到系统的低空通航服务和无人机“黑飞”防控的整体解决方案。
机场协同决策:多主体联合协作提升效率
过去空管部门无法掌握飞机从离开ATM网络(着陆)到重新进入(离场)这段时间内在地面发生了什么。机场协同决策(A-CDM)是一种基于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的多主体(管制、机场、航空公司等)联合协作的理念,保证了航空网络节点(如机场)在这段时间内的透明性和可预测性。通过提高机场运行的可预测性,进而提高运行效率;通过监视回程活动的过程和航班偏离情况,提供关于航班起飞和进入(拥塞)ATM网络的可靠时间估计,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网络管理。
28所与空管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机场协同决策平台,集成来自机场运行管理系统、航空公司运控系统、空管系统、进离港系统、流量管理等系统的重要航班信息,通过信息交换、精确跟踪航班运行流程关键节点,利用信息技术化手段实现一套完整的机场航班管理控制流程,通过空管、航空公司、机场运行、地面服务、流量管理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合作和共同决策,优化机场资源利用、改善时间节点可预测性,保证各单位间信息畅通,充分调动保障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机场整体运行效率,特别是提升大面积航班延误下快速响应和处置能。